读者来稿 :
普通医学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与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标准
昆明医学院 姜润生 章宗籍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展,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深化改革、提高教育水平与国际接轨的一系列机遇和严峻挑战。中国高等教育在连续多年快速、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已开始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的国际竞争实力的提高和发展。本科教学评估和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标准的实施,是构建高学平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机制和方式。本文就普通医学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标准实施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1.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及其思考
1900 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1994 年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1976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进行教学合格评估;1996年教育部对国家重点建设学校开展了教学工作优秀评估,1999年实施了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2000年进入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阶段。2001 年教育部出台了4号档,这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开端。随后全国296所本科高等院校相继接受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的评估宗旨的指导下,受评学校的教学工作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改善。昆明医学院2001年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政府和相关上级部门的领导的支持下,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学校发展的教学用地问题,教学硬体条件建设至少提前了5年,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体制,学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是教学评估取得重要进展的一个具体例子。2003年教育部又推出了 “ 质量工程 ” ,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教育部 “ 巩固、深化、提高、发展 ” 八字方针的要求,《2003年—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出台,提出了要建立五年为一周期的教学评估制度,全面开展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估工作,通过 “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 ,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估是依据《高等教育法》第44条相关法规进行的依法行政和依法办教育,其要旨是在当今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形势下,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对学校办学的一种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强制执行的质量标准。回顾2003年以前教育部第一轮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主要从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和特色专案等8个项目和18个二级指标,在鼓励和支持每所学校在现有基础上办出特色的同时,明确了高校办学基本要求和条件,强化了科学质量观。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一个指挥棒,极大地推动了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昆明医学院在经过2001年的教学评估后,认为高校第一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一个重要的举措,但同时也感到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主要问题是评估指标体系归于单一,没有考虑到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如医学院校,不仅是医学教育,还应为精英教育,有其特殊的教育规律,不应简单适用一个通用的评估指标体系。
2. 医学教育标准化问题
随着全球化竞争步伐的加剧, 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化也日益凸现。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领导下,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于2001年建立并公布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同年西太平洋地区医学教育协会(AMEWPR)定的《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出台;随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标准也相继问世。为使我国医学教育走向国际化的轨道,我国于2004年制定了《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标准》(征求意见稿),同年,由中国医科大学主持的教育部“ 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试用)》正式出台。这一系列的标准和要求的出台,旨在建立一个规范的医学院校管理和教育质量标准体系,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并尽早达到相关国际标准,对于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与高等医学教育标准接轨的思考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的建立和医学教育标准的制定,均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建立规范化教育制度为目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似乎形成两套标准体系,我们以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评估指标体系(以下简称《评估指标》)与《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标准》(以下简称《中国医教标准》)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1。
表1.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比较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
|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
一级指标 |
主要内容 |
一级指标 |
主要内容 |
1.办学指导思想 |
包括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 |
1.宗旨及目标 |
包含办学宗旨和目标极其确定、学术自治和教育结果。 |
2.师资队伍 |
包括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生师比、整体结构和专任教师中硕、博士学位的比例),主讲教师情况。 |
2.教育计划 |
包含课程计划、教学方法、科学方法、基础及临床课程、课程计划管理和与毕业后和继续医学教育的联系。 |
3.教学条件与利用 |
包含教学基本设施和教学经费。 |
3.学生成绩评定 |
包含成绩评定体系、考试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考试结果分析与反馈和考试管理。 |
4.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
包含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 |
4.学生 |
包括招生政策、新生录取、学生支持与谘询和学生代表。 |
5.教学管理 |
包含教学管理队伍和质量控制。 |
5.教员 |
包含聘任政策、师资政策及人才培养。 |
6.学风 |
包含教师风范、学习风气。 |
6.教育资源 |
包含教育预算与资源配置、基础设施、临床教学基地、图书及资讯服务、教育专家和教育交流。 |
7.教学效果 |
包括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毕业论文获毕业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体育、社会声誉和就业。 |
7.教学评价 |
包含教学评价机制、教师和学生的反馈、利益方的参与和毕业生质量。 |
特色项目 |
|
8.科学研究 |
包含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科研和学生科研。 |
|
|
9.管理和行政 |
包含管理、医学院领导、行政管理人员和与卫生部门的相互作用。 |
|
|
10.改革与发展 |
|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医教标准》和《评估指标》并非两个互不相干的独立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是一个涵盖所有高等院校的普通标准,而《中国医教标准》是针对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标准;《中国医教标准》不但涵盖了《评估指标》的所有内容,而且在教育计划、教育资源和管理和行政更具体且具有针对性,例如,教育计划中对医学院校的思想品德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基础生物医学课程、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课程、预防医学系列科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作了强制规定和基本要求,指标具体且具操作性。实际上,《中国医教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已充分参考了《评估指标》体系。反观《评估指标》,虽然在第一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作了进一步修订,仍然是一个“统一的全国标准”,对于医学院校仍然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
吴启迪副部长在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明确指出,评估指标体系不能单一,应该多样化,要避免由一个统一的尺寸来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同时存在两个质量评估体系显然不利于学校工作,尽管《中国医教标准》和《评估指标》并不存在相互冲突,目前《中国医教标准》也在征求意见中而未正式实施,但是既然在《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已制定了针对医学高等教育的标准,为何不用《中国医教标准》作为评估标准呢?因此,我们建议在第二轮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应该试行以《中国医教标准》作为评估指标体系。当然,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尽管《中国医教标准》仅是一个医学教育的最低标准,对于偏远地区和近年来扩招影响较大的医学院校来说,执行《中国医教标准》的困难是很大的,建议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采取分阶段目标分步骤积极推进《中国医教标准》的实施,通过评估逐渐完善《中国医教标准》并推行中国高等教育标准,以有利于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作者简介:姜润生,教授,昆明医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
章宗籍,教授,昆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zhzji@vip.sina.com,
13888473501,(0871)52332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