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六年六月号 (第三期) 返回
  编者语 I 活动预告 I活动汇报 I 读者来稿l 征稿启事


读者来稿 :

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200032 - 汪 青, 鲁 映 青

本着“培养具有宽厚的科学基础,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富有创新思维,具有基础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实践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这一宗旨,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复旦大学上海医 学院 将学生的科学思维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经过不断改革与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素质培养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体系的优化及教学方法的改进
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切实提高其科研实践能力, 2001 年起我院对实验课程进行了整合式教学改革(如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合并为功能学科综合性教学实验课程),并减少了常规和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增设了综合性实验及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这改变了学生按照讲义“循规蹈矩、按图索骥”的被动操作和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潜力和学习欲望,诱导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全方位多层次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近年来学生完成自行设计实验后撰写的论文已编辑成册。

此外,我院细胞与遗传医学系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尝试了“学生自导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辅导下,以 3-5 名学生为单位开展专题式学习,自行选择专题,利用大量的文献、图书、资讯资料学习知识,以多媒体等生动的形式进行讲述并回答听众提问。多位元教师对学习小组的专题内容、表现形式、表达能力等进行评分并计入考试成绩。这种宣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文献资料归纳整理能力等效果显著。

2 .导师的个性化指导
为因材施教地给学生以最全面的个性化指导,医学院建立了完备的导师制度,包括“学分制选课导师”(对选课等与学籍相关的学习问题予以指导)、“基础科研导师”(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参与教学、科研实验、小课题研究等)、“专业实习导师”(负责学生实习及毕业论文课题指导)三种。导师制的实施对于增进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研思维方法及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均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同学们也反映课余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各项科研活动,和导师促膝谈心,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导师们严谨、求实、敬业的工作作风和人格魅力将使他们收益终生。

3.  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
上海医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并在导师指导、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 导师制 ” 的设立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走进导师的研究领域,严谨浓厚的科研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医学科研的兴趣。 李政道 教授夫妇在我校捐资设立的“ 莙 政学者”研究计划 、学校投入专项经费设立的 “ 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行动支持计划 ” 及 全国大学生 “ 挑战杯 ” 等课外科技活动均吸引了大批学生。 中标 的 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收集资料、学习实验方法,并最终完成课题、写出论文。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缜密的科研思路、熟练的实验技能,为将来进入科研领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中部分学生的综述、论文已在国内医学刊物上公开发表。此外, 医学院两年一度的 “ 科技节 ” 上举办的各种类型的 “ 病史大赛 ” 、 “ 体格检查大赛 ” 、 “ 临床技能大赛 ” 、 “ 医学 综述大赛 ” 、 “ 医学知识竞赛 ” 等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也在校园内营造出了科技学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由于我院坚持把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和科研能力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改革,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有不少学生在学期间就已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 论文或综述。 我们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无论是学生的导师还是所在单位的领导对这些学生的评价均较高,认为他们医学基础知识扎实,外语基础较好,学习刻苦努力,工作积极踏实,适应能力较强,团队合作意识较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