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六年六月号 (第三期) 返回
  编者语 I 活动预告 I活动汇报 I 读者来稿l 征稿启事


读者来稿 :

安徽医科大学 “十五”科技发展回顾
抢抓机遇,突出创新,加快发展

“十五”是我校迈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建设发展期,我校科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沿着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紧紧把握学校事业发展良机,坚持科技在学校事业发展的中心地位,努力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增活力,团结全校科技人员及广大校友实现了科技增量扩大,研究水准提高,学术地位抬升的跨跃式发展。

条件建设 科技发展离不开基础条件的支撑,“十五”期间,学校集中财力加大科技条件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我校科学研究上台阶,研究人员跻身国家队的进程: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从零起步,并实现了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的突破,共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六个(含首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 SPF 级实验动物中心在我校建成并投入使用;投资上亿元的科教大楼“十五”末建成使用,各重点实验室、数十个研究方向凝练的专业实验室和即将建成的校中心实验室为全校科技工作者搭建了高水准的研究平台。

科技创新 “十五”期间,我校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近 5000 万元, 2005 年获 2328.73 万元,较“九五”增长 581% ,年均增幅 83% ;承担国家科技任务(“ 863 ”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能力不断提高,从上一个五年的 7 项 62 万元到“十五”的 45 项 1357 万元; 2005 年我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 19 项、 619 万元,居省属高校第一位;科研合作与协作范围不断拓展,多位教师承担 NIH 、欧洲第六框架协议、世界爱滋病基金会等海外资助项目;科技论文发表 全国高校排名 66 位。发表在 SCIE 源期刊上的第一作者论文 40 篇,全国高校排名 134 位。发表论文“国际被引” 19 篇 51 次,全国高校排名 113 名。被 MEDLINE 收录论文科技论文 63 篇,列全国高校 39 位 ;省级重点学科从“九五”的 3 个增长到“十五”的 7 个, 18 个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为下一批次的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和遴选夯实了基础;五年中共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 42 项, 2005 年首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学术地位 经过“十五”期间的科技总量积累,我校学术影响力日益扩大,科技竞争力和科技实力在全国高校中排名逐渐提高。 2005 年,中国青年报社与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联合研发《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报告》,我校在参与评价 619 所本科院校中总体排序第 143 位,在省内高校中位列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之后,在全国医药院校中排名第 19 位;在由中国大学排名研究课题组发布的权威研究报告《中国大学评价》中,我校在全国 609 所被统计的本科专业院校中科学研究位居 160 位,其中自然科学研究排名 128 位。全校总体实力在全国医学院校中排名 37 位元,处于 C+ 层次第一名。

管理创新 “十五”期间我校科研管理工作不断与时俱进、创新观念,引进新思路、更新新手段、创造新方法,为学校科技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管理保障:学校首个网路资讯管理系统——科技资讯管理系统“十五”末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积极为科技人员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和氛围,年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院士、学者来校讲学超过 50 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生物医药学术研讨会、全国实验皮肤病学术年会等大型学术会议在我校召开,拓宽了科技人员的学术视野;学校科研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建成,效用初显并日臻完善,科技人员热情高涨、凝聚力增强,全校科技事业步入大踏步发展的快车道。

学校 “十一五”发展规划和科技事业发展规划是我校后五年科技工作的纲领性档,为我校未来的科技发展描绘了崭新的宏伟蓝图。学校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继续沿着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方向,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积极参与国家高水准课题研究为突破,发挥特色,强化优势,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准,争取在“十一五”中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科技篇章。

2006 . 04 .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