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稿 :
安徽醫科大學 “十五”科技發展回顧
搶抓機遇,突出創新,加快發展
“十五”是我校邁入新世紀的第一個建設發展期,我校科技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沿著建設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定位,緊緊把握學校事業發展良機,堅持科技在學校事業發展的中心地位,努力以改革促發展,以創新增活力,團結全校科技人員及廣大校友實現了科技增量擴大,研究水準提高,學術地位抬升的跨躍式發展。
條件建設 科技發展離不開基礎條件的支撐,“十五”期間,學校集中財力加大科技條件建設,有力地推動了我校科學研究上臺階,研究人員躋身國家隊的進程: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從零起步,並實現了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的突破,共建設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六個(含首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安徽省 SPF 級實驗動物中心在我校建成並投入使用;投資上億元的科教大樓“十五”末建成使用,各重點實驗室、數十個研究方向凝練的專業實驗室和即將建成的校中心實驗室為全校科技工作者搭建了高水準的研究平臺。

科技創新 “十五”期間,我校累計獲得科研經費近 5000 萬元, 2005 年獲 2328.73 萬元,較“九五”增長 581% ,年均增幅 83% ;承擔國家科技任務(“ 863 ” 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能力不斷提高,從上一個五年的 7 項 62 萬元到“十五”的 45 項 1357 萬元; 2005 年我校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 19 項、 619 萬元,居省屬高校第一位;科研合作與協作範圍不斷拓展,多位教師承擔 NIH 、歐洲第六框架協議、世界愛滋病基金會等海外資助項目;科技論文發表 全國高校排名 66 位。發表在 SCIE 源期刊上的第一作者論文 40 篇,全國高校排名 134 位。發表論文“國際被引” 19 篇 51 次,全國高校排名 113 名。被 MEDLINE 收錄論文科技論文 63 篇,列全國高校 39 位 ;省級重點學科從“九五”的 3 個增長到“十五”的 7 個, 18 個校級重點學科建設為下一批次的省級重點學科建設和遴選夯實了基礎;五年中共獲省級以上科技獎勵 42 項, 2005 年首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學術地位 經過“十五”期間的科技總量積累,我校學術影響力日益擴大,科技競爭力和科技實力在全國高校中排名逐漸提高。 2005 年,中國青年報社與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聯合研發《中國高校科技創新競爭力評價報告》,我校在參與評價 619 所本科院校中總體排序第 143 位,在省內高校中位列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之後,在全國醫藥院校中排名第 19 位;在由中國大學排名研究課題組發佈的權威研究報告《中國大學評價》中,我校在全國 609 所被統計的本科專業院校中科學研究位居 160 位,其中自然科學研究排名 128 位。全校總體實力在全國醫學院校中排名 37 位元,處於 C+ 層次第一名。
管理創新 “十五”期間我校科研管理工作不斷與時俱進、創新觀念,引進新思路、更新新手段、創造新方法,為學校科技事業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管理保障:學校首個網路資訊管理系統——科技資訊管理系統“十五”末開發成功並投入使用;積極為科技人員營造良好學術環境和氛圍,年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院士、學者來校講學超過 50 場,人事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生物醫藥學術研討會、全國實驗皮膚病學術年會等大型學術會議在我校召開,拓寬了科技人員的學術視野;學校科研激勵機制和科技評價機制建成,效用初顯並日臻完善,科技人員熱情高漲、凝聚力增強,全校科技事業步入大踏步發展的快車道。
學校 “十一五”發展規劃和科技事業發展規劃是我校後五年科技工作的綱領性檔,為我校未來的科技發展描繪了嶄新的宏偉藍圖。學校將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繼續沿著建設教學研究型大學的辦學方向,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以積極參與國家高水準課題研究為突破,發揮特色,強化優勢,進一步提高學術水準,爭取在“十一五”中譜寫出更加輝煌的科技篇章。
2006 . 04 .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