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六年九月号(第四期)(协会十周年纪念号) 返回
  编者语 I 贺辞 I 投稿 l 活动预告 I 活动汇报 I 征稿启事


投稿 :

纪念特刊来稿 :

李川军教授
海峡两岸暨香港地区医学教育协会荣誉顾问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前院长

十年很快又过去了 。回想起第一届“海峡两岸暨香港地区医学教育研讨会”及会前的准备工作,记忆犹新。在这之前,大陆、 台湾、及香港多年来已有不少的医学交流,只不过在医学教育的领域里还没有有系统地坐在一起探讨三区 医学教育 的异同、改革及发展 。正如卫生部前部长张文康所说 :“两岸三地虽政治制度不同,但我们同是炎黄子孙,同祖同根,有着共同的民族文化,这是两岸三地的医学界同仁进行交流,互相学习的基石,我们再在医学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

记得,当时北京医科大学校长王德炳教授和台湾阳明大学校长张心湜教授多方面的奔波 、 筹备第一届研讨会,才可以顺利地在长江一艘游览船上举行,逆水行舟,从武汉到重庆,紧凑的会议,从十月七日至十二日。每天除了开会,还有机会一起游览长江沿途的名胜古迹及快完成的长江大水坝。第一届会议奠定了一个好基础,为未来几届医学教育多方面的探讨,起了带头的作用。会议后,成立了“海峡两岸暨香港地区医学教育协会”。协会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在研讨会外协助和经常联系三地的院校。

1997 年香港回归后,从 7 月 31 日至 8 月 3 日,研讨会在香港召开。那时,香港回归刚好一个月,大陆来港有新限制,代表们来去匆匆,时间很紧迫。开会的那几天还碰巧有台风袭港,风雨交加。大会晚宴在中环举行,冒着九号风球,一行百多人从中文大学乘车去中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王永平局长出席主礼,新旧朋友共聚一堂,场面热闹非凡,暖意融融。饭后还有机会上太平山顶俯瞰香港美丽的夜景。

回想医学研讨会的成立及持续了十年,是有天时、 地利、人和的因素 。更为两岸三地医学教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最后,谨祝研讨会和协会成功。 拾载华风宏化三地杏林英才、 百年师表攀登国际医学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