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六年九月號(第四期)(協會十周年紀念號) 返回
  編者語 I 賀辭 I 投稿 l 活動預告 I 活動匯報 I 徵稿啟事


投稿 :

紀念特刊來稿 :

李川軍教授
海峽兩岸暨香港地區醫學教育協會榮譽顧問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前院長

十年很快又過去了 。回想起第一屆「海峽兩岸暨香港地區醫學教育研討會」及會前的準備工作,記憶猶新。在這之前,大陸、 台灣、及香港多年來已有不少的醫學交流,只不過在醫學教育的領域裡還沒有有系統地坐在一起探討三區 醫學教育 的異同、改革及發展 。正如衛生部前部長張文康所說 :「兩岸三地雖政治制度不同,但我們同是炎黃子孫,同祖同根,有著共同的民族文化,這是兩岸三地的醫學界同仁進行交流,互相學習的基石,我們再在醫學方面有著廣闊的前景」。

記得,當時北京醫科大學校長王德炳教授和台灣陽明大學校長張心湜教授多方面的奔波 、 籌備第一屆研討會,才可以順利地在長江一艘遊覽船上舉行,逆水行舟,從武漢到重慶,緊湊的會議,從十月七日至十二日。每天除了開會,還有機會一起遊覽長江沿途的名勝古跡及快完成的長江大水壩。第一屆會議奠定了一個好基礎,為未來幾屆醫學教育多方面的探討,起了帶頭的作用。會議後,成立了「海峽兩岸暨香港地區醫學教育協會」。協會的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在研討會外協助和經常聯繫三地的院校。

1997 年香港回歸後,從 7 月 31 日至 8 月 3 日,研討會在香港召開。那時,香港回歸剛好一個月,大陸來港有新限制,代表們來去匆匆,時間很緊迫。開會的那幾天還碰巧有颱風襲港,風雨交加。大會晚宴在中環舉行,冒著九號風球,一行百多人從中文大學乘車去中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王永平局長出席主禮,新舊朋友共聚一堂,場面熱鬧非凡,暖意融融。飯後還有機會上太平山頂俯瞰香港美麗的夜景。

回想醫學研討會的成立及持續了十年,是有天時、 地利、人和的因素 。更為兩岸三地醫學教育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最後,謹祝研討會和協會成功。 拾載華風宏化三地杏林英才、 百年師表攀登國際醫學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