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六年九月号(第四期)(协会十周年纪念号) 返回
  编者语 I 贺辞 I 投稿 l 活动预告 I 活动汇报 I 征稿启事


投稿 :

纪念特刊来稿 :

感 言
李绍鸿
香港中文大学社区医学 荣休讲座教授

时藉海峡两岸暨香港地区医学教育研讨会成立十周年,本人很乐意在此讲几句话。

首先,我们要向三位创会教授—王德炳教授,前北京医科大学教授,张心湜教授,前阳明大学校长,李川军教授,前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的领导,鼎力支持及协助,致衷心谢意。十年前,我们在长江上游,逆水行舟,同舟共济,一同推动,发展海峡两岸三地的医学教育,成就超卓,令人鼓舞。

展望未来,医疗教育方向,何去何从。我们所教育的医科学生是否能达到民众所需要?他们的专业才能及技巧能否足以应付转变中的物质社会、经济环境及全球化的影响。新传染病的威胁,医疗制度的改革等的挑战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是我们未来海峡两岸暨香港地区医学教育研讨会的工作,我们需要重新评估现行的医学教育策略,以定下未来的方针。

在 2003 年香港的“非典型肺疫专家委员会”在“汲取经验,防患未然”的报告中,特别建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医管局应与大学和研究资助机构合作,确保有适当重点放在公共卫生的研究和制定政策大纲训练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医学教育过去在临床学方面,曾作了很多检讨及改进,但预防医学方面,进展仍然缓慢及有限度,为要应付 21 世纪的新挑战,预防医学在医学教育中应同等受到重视及优先的资源分配,未来的预防医疗策略应由本地化趋向国际化,应全面针对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环境,社会及经济因素,应加强训练更多预防医学人员,特别是流行病学方面,应鼓励夸地区的合作,研究及应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化验科学融合一起,未来的医生应有足够的教育及训练,从事跨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及医护体系的工作。

两岸三地的公共卫生,疾病模式及传染病威胁问题都是息息相关。在大型的传染病流行中,地理的距离根本并没分别,在人烟稠密及世界愈来愈小的环境下,本地的公共卫生问题变成全球的问题,而全球的问题亦变成本地的问题。所以在预防医学上,要防止传染病爆发及散播于其他地区,我们需要采取一个新的策略,就是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尽早通告,及尽早行动。这些行动不独在地方上,应该扩展到地区上及国际范围,创新的预防医学慨念要实践有赖于“海峡两岸暨香港地区医学教育协会”各位校长,教授的鼎力支持,尽早将这慨念建立在我们医科学生内。我衷心希望,过去的合作精神能持续下去,为两岸三地的预防医学教育创造更好的未来。

谨祝来届的海峡两岸暨香港地区医学教育研讨会圆满成功。各位代表,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