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六年九月號(第四期)(協會十周年紀念號) 返回
  編者語 I 賀辭 I 投稿 l 活動預告 I 活動匯報 I 徵稿啟事


投稿 :

紀念特刊來稿 :

感 言
李紹鴻
香港中文大學社區醫學 榮休講座教授

時藉海峽兩岸暨香港地區醫學教育研討會成立十週年,本人很樂意在此講幾句話。

首先,我們要向三位創會教授—王德炳教授,前北京醫科大學教授,張心湜教授,前陽明大學校長,李川軍教授,前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的領導,鼎力支持及協助,致衷心謝意。十年前,我們在長江上遊,逆水行舟,同舟共濟,一同推動,發展海峽兩岸三地的醫學教育,成就超卓,令人鼓舞。

展望未來,醫療教育方向,何去何從。我們所教育的醫科學生是否能達到民眾所需要?他們的專業才能及技巧能否足以應付轉變中的物質社會、經濟環境及全球化的影響。新傳染病的威脅,醫療制度的改革等的挑戰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是我們未來海峽兩岸暨香港地區醫學教育研討會的工作,我們需要重新評估現行的醫學教育策略,以定下未來的方針。

在 2003 年香港的「非典型肺疫專家委員會」在「汲取經驗,防患未然」的報告中,特別建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和醫管局應與大學和研究資助機構合作,確保有適當重點放在公共衛生的研究和制定政策大綱訓練公共衛生專業人員。醫學教育過去在臨床學方面,曾作了很多檢討及改進,但預防醫學方面,進展仍然緩慢及有限度,為要應付 21 世紀的新挑戰,預防醫學在醫學教育中應同等受到重視及優先的資源分配,未來的預防醫療策略應由本地化趨向國際化,應全面針對影響健康的因素包括環境,社會及經濟因素,應加強訓練更多預防醫學人員,特別是流行病學方面,應鼓勵誇地區的合作,研究及應將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化驗科學融合一起,未來的醫生應有足夠的教育及訓練,從事跨公共衛生,臨床醫學,及醫護體系的工作。

兩岸三地的公共衛生,疾病模式及傳染病威脅問題都是息息相關。在大型的傳染病流行中,地理的距離根本並沒分別,在人煙稠密及世界愈來愈小的環境下,本地的公共衛生問題變成全球的問題,而全球的問題亦變成本地的問題。所以在預防醫學上,要防止傳染病爆發及散播於其他地區,我們需要採取一個新的策略,就是儘早發現,儘早診斷,儘早通告,及儘早行動。這些行動不獨在地方上,應該擴展到地區上及國際範圍,創新的預防醫學慨念要實踐有賴於「海峽兩岸暨香港地區醫學教育協會」各位校長,教授的鼎力支持,儘早將這慨念建立在我們醫科學生內。我衷心希望,過去的合作精神能持續下去,為兩岸三地的預防醫學教育創造更好的未來。

謹祝來屆的海峽兩岸暨香港地區醫學教育研討會圓滿成功。各位代表,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