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六年九月号(第四期)(协会十周年纪念号) 返回
  编者语 I 贺辞 I 投稿 l 活动预告 I 活动汇报 I 征稿启事


投稿 :

纪念特刊来稿 :

海外留学人员开放实验室
武汉大学医学院

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系是美国免疫学研究水准最高的学术机构,有四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具有免疫学研究主要前沿技术——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

武汉大学医学院与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系之间,由于校友们长期的联系与交流,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因此,医学院在 2004 年决定抓住机遇,与耶鲁大学医学院逐步深化联系与合作,最终实现建立“武汉大学 - 耶鲁大学免疫研究中心”的目标。为此,医学院的杨炯副院长和“湖北省过敏及免疫相关疾病重点实验室”主 任谭锦泉 教授分别访问了耶鲁大学,进行了友好的交流;武汉大学刘经南校长访问耶鲁时也表示将积极促成这一计划,支持搭建武大-耶鲁合作的桥梁。

2005 年 10 月,耶鲁大学免疫系的两名教授来该院参加免疫学国际学术交流会时,对“湖北省过敏及免疫相关疾病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访问,认为彼此之间已经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海外留学人员开放实验室的建立,将是武大与耶鲁大学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的第一步。实验室由耶鲁大学医学院的 尹芝南 博士(我校校友)负责,组织海外免疫学及相关领域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共 8 位,来该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 和指导 博士生工作。他们安排轮流回国,以保证全年有人坚守在该开放实验室工作,且国内亦有各自合作的学术带头人,以保证研究工作的协调。

申请建立该实验室,旨在加强国际交流,引进当前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前沿理论和技术,进行博士生国际联合培养。作为武汉大学医学部主要的实验研究平台,凝聚海内外高水准科研创新团队,建立国际领先的实验医学研究平台,建立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平台;依托该平台配合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专案。力争 2006-2010 年内,在肿瘤免疫及自身免疫疾病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准;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高品质论文;能承担国家重大、重点专案;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产生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培育院士。

目前,该实验室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团结合作、相对稳定的学术队伍,一批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学和医疗骨干活跃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该实验室的学科带头人团队共 23 人,博士生导师 21 人,年龄大部分在 40 岁 -50 岁之间,均有留学经历 ( 其中 13 人从国外获得博士学位 ) 。共发表 SCI 源论文 280 余篇,平均影响因数 3.2 。 38 名固定人员中有教授 23 人,副教授及讲师 3 人,实验技术人员 12 人 ( 其中 6 名高级实验师 ) ,兼职管理人员 3 人。实验室流动人员 21 人。目前 毕业 博士生论文水准( SCI 源)的影响因数 0.8-8.3 ,平均 1.8 。该实验室主 任谭锦泉 教授于 2006 年受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是本实验室在学术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又一成就。

同时,实验室注重人才交流和科研合作,与丹麦国家过敏研究中心、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血管生物学研究中心、法国南锡大学心血管研究所等学术机构建立了正式的合作关系,共同进行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疾病等的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

海外留学人员开放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海外留学人员开放实验室由 7 名在美国大学任职的免疫学及肿瘤方面的专家共同负责。选择以肿瘤免疫及癌变的细胞分子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也涵盖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和 II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以及免疫系统 T 细胞、 B 细胞信号转导的途径与肿瘤免疫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所有这些方向聚焦于肿瘤的免疫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

总之,建立海外留学人员开放实验室,其宗旨是搭建一个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凭藉该平台同样也为正在国外知名实验室工作的神经科学工作者、蛋白组学研究者等提供与我校进行交流的视窗和回国创业的园地,这对武汉大学建设科研型大学而言无疑是重要举措之一。基于上述情况,并结合本实验室现有海外留学人员的具体研究方向,目前暂拟成立四个课题组,分别涉及四个研究方向。每个课题组由两名专家专职负责课题设计,指导实验室研究方向,进行文字总结。

海外学科带头人简介

文字方块:

尹芝南副教授
出生日期: 1964 年 10 月 1 日
工作地点: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系
担任职务: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1984 年,中国湖北医科大学(现武汉大学医学部),获医学学士学位; 1988 年,中国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 1997 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获博士学位

科研成果:证实γδ T 细胞启动后主要产生 IFN- γ,并且在免疫监视中提供 IFN- γ的早期来源。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

 
黄传书 黄传书副教授
出生日期: 1961 年 11 月 14 日
工作地点: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尼尔森环境医学研究所
担任职务:副教授

教育背景: 1984 年,中国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 1990 年,中国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获微生物免疫专业硕士学位; 1994 年,中国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获免疫学专业博士学位

工作背景: 1984-1986 年,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与免疫专业任助教; 1986-1990 年,第四军医大学免疫系任助教; 1990-1994 年,第四军医大学免疫系任讲师; 1994-1995 年,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处任讲师、研究处处长; 1995-1998 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HORMEL 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9-2000 年,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任国家研究会高级研究员; 2000-2004 年,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尼尔森环境医学研究所 任助理 教授(终身职位)及信号转导实验室负责人; 2004 年至今,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尼尔森环境医学研究所 任副 教授(终身职位)及信号转导实验室负责人; 2003 年至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医学研究所营养科学研究所 任 教授及客座研究员

科研成果:当代肿瘤药物目标杂志( CURRENT CANCER DRUG TARGETS )编委,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论文 160 余篇 .

 
杨万才 杨万才副 教授
出生日期: 1967 年 12 月 5 日
工作地点:美国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爱因斯坦肿瘤中心肿瘤系
担任职务:医学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1998-1999 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肿瘤预防中心博士后; 1999-2001 年,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爱因斯坦肿瘤中心博士后;

工作经历: 1990-1993 年,中国河南新乡医学院病理系教师、住院医师; 1995-1998 年,中国河南新乡医学院病理系讲师;河南医科大学肿瘤研究实验室病理学者; 2002-2004 年,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爱因斯坦肿瘤中心肿瘤系医学指导; 2004 年至今,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爱因斯坦肿瘤中心肿瘤系助理教授

 
卢斌峰 卢斌峰副教授
工作地点: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免疫系
担任职务: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1992 年,中国清华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 1998 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研究专案是细胞分子及生理研究。

工作经历: 1992-1998 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细胞分子及生理研究专案研究生助理; 1998-2002 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2003 年至今,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免疫系助理教授; 1998 年至今,美国免疫学家协会成员

 
鞠景芳 鞠景芳副 教授
工作地点:美国肿瘤研究所肿瘤基因实验室
担任职务:实验室负责人,药理与医学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1985-1989 年,中国东北大学获化学工程学士学位; 1990-1992 年,美国新墨西哥高地大学获应用化学硕士学位; 1992-1996 年,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获分子生物学与生化博士学位; 1996-1999 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分子药理学博士后

工作经历: 1990-1991 年,美国新墨西哥高地大学化学系助教; 1991-1992 年,美国新墨西哥高地大学化学系助研; 1993-1996 年,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肿瘤中心分子生物学与生化系助研; 1996-1999 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药理系及肿瘤中心博士后; 1999-2003 年, CURAGEN 公司高级科学家及专案组负责人; 2004 年至今,美国肿瘤研究所药理及医学助理教授(终身职位); 2004 年至今,美国肿瘤研究所肿瘤基因实验室负责人。

科研成果:专利:能结合于抗原多、编码抗原的核酸的新型抗体,及其应用。专利号: 20030185815 ;反义调节蛋白质表达。专利号: 20030176385 ;分析核酸的方法。专利号: 2002006526

 
董晨 董晨副 教授
工作地点:德克萨斯大学生物科学研究院
担任职务:副教授
教育背景: 1989 年,中国武汉大学获细胞生物学学士学位; 1996 年,美国阿拉巴马大学获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1997-2000 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生物学博士后

工作经历: 1989-1990 年,中国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细胞工程部助理研究员; 1990-1996 年,阿拉巴马大学微生物专业研究生; 1997-2000 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生物学专业博士后; 2000-2004 年,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免疫系助理教授; 2004 年至今, 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肿瘤中心免疫系副教授(终身职位); 2004 年至今,德克萨斯大学生物科学研究生院成员。

科研成果:发现了调节 T 细胞活化和功能的多个新 B7 家族成员,并定义了每个成员的特征。

 
文字方块:  严俊副 教授
工作地点:路易士威利大学微生物与免疫系詹姆斯格拉汉布朗肿瘤中心
担任职务: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1985 年,江苏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 1991 年,南京医科大学获免疫学硕士学位; 1997 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免疫学博士学位; 1997-1999 年,美国路易士威利大学医学院进行免疫学博士后研究; 1999-2001 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学博士后

工作背景: 1985-1988 年,江苏大学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系讲师; 1991-1994 年,江苏大学医学院免疫系助理教授; 1997-1999 年,美国路易士威利大学医学院病理系实验免疫与免疫病理学博士后; 1999-2001 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风湿与免疫专业博士后; 2001-2002 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风湿与免疫专业副研究科学家; 2003 年至今,路易士威利大学微生物与免疫系詹姆斯格拉汉布朗肿瘤中心助理教授; 1999 年至今,美国免疫学家协会成员; 1998 年至今,临床免疫协会; 2003 年至今,美国风湿学院研究成员; 2004 年至今,美国肿瘤研究协会成员。

科研成果:专利: B 细胞介导的肿瘤疫苗,专利号: US60/640 , 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