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特刊来稿 :
海外留学人员开放实验室
武汉大学医学院
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系是美国免疫学研究水准最高的学术机构,有四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具有免疫学研究主要前沿技术——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
武汉大学医学院与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系之间,由于校友们长期的联系与交流,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因此,医学院在 2004 年决定抓住机遇,与耶鲁大学医学院逐步深化联系与合作,最终实现建立“武汉大学 - 耶鲁大学免疫研究中心”的目标。为此,医学院的杨炯副院长和“湖北省过敏及免疫相关疾病重点实验室”主 任谭锦泉 教授分别访问了耶鲁大学,进行了友好的交流;武汉大学刘经南校长访问耶鲁时也表示将积极促成这一计划,支持搭建武大-耶鲁合作的桥梁。
2005 年 10 月,耶鲁大学免疫系的两名教授来该院参加免疫学国际学术交流会时,对“湖北省过敏及免疫相关疾病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访问,认为彼此之间已经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海外留学人员开放实验室的建立,将是武大与耶鲁大学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的第一步。实验室由耶鲁大学医学院的 尹芝南 博士(我校校友)负责,组织海外免疫学及相关领域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共 8 位,来该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 和指导 博士生工作。他们安排轮流回国,以保证全年有人坚守在该开放实验室工作,且国内亦有各自合作的学术带头人,以保证研究工作的协调。
申请建立该实验室,旨在加强国际交流,引进当前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前沿理论和技术,进行博士生国际联合培养。作为武汉大学医学部主要的实验研究平台,凝聚海内外高水准科研创新团队,建立国际领先的实验医学研究平台,建立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平台;依托该平台配合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专案。力争 2006-2010 年内,在肿瘤免疫及自身免疫疾病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准;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高品质论文;能承担国家重大、重点专案;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产生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培育院士。
目前,该实验室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团结合作、相对稳定的学术队伍,一批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学和医疗骨干活跃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该实验室的学科带头人团队共 23 人,博士生导师 21 人,年龄大部分在 40 岁 -50 岁之间,均有留学经历 ( 其中 13 人从国外获得博士学位 ) 。共发表 SCI 源论文 280 余篇,平均影响因数 3.2 。 38 名固定人员中有教授 23 人,副教授及讲师 3 人,实验技术人员 12 人 ( 其中 6 名高级实验师 ) ,兼职管理人员 3 人。实验室流动人员 21 人。目前 毕业 博士生论文水准( SCI 源)的影响因数 0.8-8.3 ,平均 1.8 。该实验室主 任谭锦泉 教授于 2006 年受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是本实验室在学术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又一成就。
同时,实验室注重人才交流和科研合作,与丹麦国家过敏研究中心、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血管生物学研究中心、法国南锡大学心血管研究所等学术机构建立了正式的合作关系,共同进行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疾病等的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
海外留学人员开放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海外留学人员开放实验室由 7 名在美国大学任职的免疫学及肿瘤方面的专家共同负责。选择以肿瘤免疫及癌变的细胞分子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也涵盖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和 II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以及免疫系统 T 细胞、 B 细胞信号转导的途径与肿瘤免疫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所有这些方向聚焦于肿瘤的免疫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
总之,建立海外留学人员开放实验室,其宗旨是搭建一个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凭藉该平台同样也为正在国外知名实验室工作的神经科学工作者、蛋白组学研究者等提供与我校进行交流的视窗和回国创业的园地,这对武汉大学建设科研型大学而言无疑是重要举措之一。基于上述情况,并结合本实验室现有海外留学人员的具体研究方向,目前暂拟成立四个课题组,分别涉及四个研究方向。每个课题组由两名专家专职负责课题设计,指导实验室研究方向,进行文字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