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六年九月號(第四期)(協會十周年紀念號) 返回
  編者語 I 賀辭 I 投稿 l 活動預告 I 活動匯報 I 徵稿啟事


投稿 :

紀念特刊來稿 :

海外留學人員開放實驗室
武漢大學醫學院

耶魯大學醫學院免疫系是美國免疫學研究水準最高的學術機構,有四名美國科學院院士,具有免疫學研究主要前沿技術——轉基因和基因敲除技術。

武漢大學醫學院與耶魯大學醫學院免疫系之間,由於校友們長期的聯繫與交流,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因此,醫學院在 2004 年決定抓住機遇,與耶魯大學醫學院逐步深化聯繫與合作,最終實現建立“武漢大學 - 耶魯大學免疫研究中心”的目標。為此,醫學院的楊炯副院長和“湖北省過敏及免疫相關疾病重點實驗室”主 任譚錦泉 教授分別訪問了耶魯大學,進行了友好的交流;武漢大學劉經南校長訪問耶魯時也表示將積極促成這一計畫,支持搭建武大-耶魯合作的橋樑。

2005 年 10 月,耶魯大學免疫系的兩名教授來該院參加免疫學國際學術交流會時,對“湖北省過敏及免疫相關疾病重點實驗室”進行了實地考察與訪問,認為彼此之間已經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

海外留學人員開放實驗室的建立,將是武大與耶魯大學合作進入實質性階段的第一步。實驗室由耶魯大學醫學院的 尹芝南 博士(我校校友)負責,組織海外免疫學及相關領域的優秀青年科學家共 8 位,來該實驗室開展科研工作 和指導 博士生工作。他們安排輪流回國,以保證全年有人堅守在該開放實驗室工作,且國內亦有各自合作的學術帶頭人,以保證研究工作的協調。

申請建立該實驗室,旨在加強國際交流,引進當前醫學研究領域中的前沿理論和技術,進行博士生國際聯合培養。作為武漢大學醫學部主要的實驗研究平臺,凝聚海內外高水準科研創新團隊,建立國際領先的實驗醫學研究平臺,建立轉基因和基因敲除技術平臺;依託該平臺配合國家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培育國家重大項目和重點專案。力爭 2006-2010 年內,在腫瘤免疫及自身免疫疾病的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高品質論文;能承擔國家重大、重點專案;成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產生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培育院士。

目前,該實驗室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實力雄厚、團結合作、相對穩定的學術隊伍,一批在國內外獲得博士學位的中、青年教學和醫療骨幹活躍在科學研究的第一線。該實驗室的學科帶頭人團隊共 23 人,博士生導師 21 人,年齡大部分在 40 歲 -50 歲之間,均有留學經歷 ( 其中 13 人從國外獲得博士學位 ) 。共發表 SCI 源論文 280 餘篇,平均影響因數 3.2 。 38 名固定人員中有教授 23 人,副教授及講師 3 人,實驗技術人員 12 人 ( 其中 6 名高級實驗師 ) ,兼職管理人員 3 人。實驗室流動人員 21 人。目前 畢業 博士生論文水準( SCI 源)的影響因數 0.8-8.3 ,平均 1.8 。該實驗室主 任譚錦泉 教授于 2006 年受聘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是本實驗室在學術隊伍建設方面取得的又一成就。

同時,實驗室注重人才交流和科研合作,與丹麥國家過敏研究中心、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血管生物學研究中心、法國南錫大學心血管研究所等學術機構建立了正式的合作關係,共同進行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疾病等的合作研究和人才培養。

海外留學人員開放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內容 :海外留學人員開放實驗室由 7 名在美國大學任職的免疫學及腫瘤方面的專家共同負責。選擇以腫瘤免疫及癌變的細胞分子機制為主要研究方向,也涵蓋了系統性紅斑狼瘡和 II 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研究以及免疫系統 T 細胞、 B 細胞信號轉導的途徑與腫瘤免疫的相互關係的研究。所有這些方向聚焦於腫瘤的免疫學、細胞學、分子生物學等基礎研究。

總之,建立海外留學人員開放實驗室,其宗旨是搭建一個國際學術交流的平臺,憑藉該平臺同樣也為正在國外知名實驗室工作的神經科學工作者、蛋白組學研究者等提供與我校進行交流的視窗和回國創業的園地,這對武漢大學建設科研型大學而言無疑是重要舉措之一。基於上述情況,並結合本實驗室現有海外留學人員的具體研究方向,目前暫擬成立四個課題組,分別涉及四個研究方向。每個課題組由兩名專家專職負責課題設計,指導實驗室研究方向,進行文字總結。

海外學科帶頭人簡介

文字方塊:

尹芝南副教授
出生日期: 1964 年 10 月 1 日
工作地點: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免疫系
擔任職務: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1984 年,中國湖北醫科大學(現武漢大學醫學部),獲醫學學士學位; 1988 年,中國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獲醫學碩士學位; 1997 年,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獲博士學位

科研成果:證實γδ T 細胞啟動後主要產生 IFN- γ,並且在免疫監視中提供 IFN- γ的早期來源。在國際知名雜誌發表學術論文 20 餘篇。

 
黃傳書 黃傳書副教授
出生日期: 1961 年 11 月 14 日
工作地點: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尼爾森環境醫學研究所
擔任職務:副教授

教育背景: 1984 年,中國西安第四軍醫大學,獲醫學學士學位; 1990 年,中國西安第四軍醫大學,獲微生物免疫專業碩士學位; 1994 年,中國西安第四軍醫大學,獲免疫學專業博士學位

工作背景: 1984-1986 年,第四軍醫大學微生物與免疫專業任助教; 1986-1990 年,第四軍醫大學免疫系任助教; 1990-1994 年,第四軍醫大學免疫系任講師; 1994-1995 年,第四軍醫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研究處任講師、研究處處長; 1995-1998 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 HORMEL 研究所副研究員; 1999-2000 年,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研究所任國家研究會高級研究員; 2000-2004 年,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尼爾森環境醫學研究所 任助理 教授(終身職位)及信號轉導實驗室負責人; 2004 年至今,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尼爾森環境醫學研究所 任副 教授(終身職位)及信號轉導實驗室負責人; 2003 年至今,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醫學研究所營養科學研究所 任 教授及客座研究員

科研成果:當代腫瘤藥物目標雜誌( CURRENT CANCER DRUG TARGETS )編委,在國際知名雜誌發表論文 160 餘篇 .

 
楊萬才 楊萬才副 教授
出生日期: 1967 年 12 月 5 日
工作地點:美國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愛因斯坦腫瘤中心腫瘤系
擔任職務:醫學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1998-1999 年,美國康奈爾大學醫學院腫瘤預防中心博士後; 1999-2001 年,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愛因斯坦腫瘤中心博士後;

工作經歷: 1990-1993 年,中國河南新鄉醫學院病理系教師、住院醫師; 1995-1998 年,中國河南新鄉醫學院病理系講師;河南醫科大學腫瘤研究實驗室病理學者; 2002-2004 年,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愛因斯坦腫瘤中心腫瘤系醫學指導; 2004 年至今,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愛因斯坦腫瘤中心腫瘤系助理教授

 
盧斌峰 盧斌峰副教授
工作地點: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免疫系
擔任職務: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1992 年,中國清華大學生物系獲學士學位; 1998 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博士學位,研究專案是細胞分子及生理研究。

工作經歷: 1992-1998 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細胞分子及生理研究專案研究生助理; 1998-2002 年,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 2003 年至今,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免疫系助理教授; 1998 年至今,美國免疫學家協會成員

 
鞠景芳 鞠景芳副 教授
工作地點:美國腫瘤研究所腫瘤基因實驗室
擔任職務:實驗室負責人,藥理與醫學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1985-1989 年,中國東北大學獲化學工程學士學位; 1990-1992 年,美國新墨西哥高地大學獲應用化學碩士學位; 1992-1996 年,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醫學院獲分子生物學與生化博士學位; 1996-1999 年,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分子藥理學博士後

工作經歷: 1990-1991 年,美國新墨西哥高地大學化學系助教; 1991-1992 年,美國新墨西哥高地大學化學系助研; 1993-1996 年,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醫學院腫瘤中心分子生物學與生化系助研; 1996-1999 年,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藥理系及腫瘤中心博士後; 1999-2003 年, CURAGEN 公司高級科學家及專案組負責人; 2004 年至今,美國腫瘤研究所藥理及醫學助理教授(終身職位); 2004 年至今,美國腫瘤研究所腫瘤基因實驗室負責人。

科研成果:專利:能結合於抗原多、編碼抗原的核酸的新型抗體,及其應用。專利號: 20030185815 ;反義調節蛋白質表達。專利號: 20030176385 ;分析核酸的方法。專利號: 2002006526

 
董晨 董晨副 教授
工作地點:德克薩斯大學生物科學研究院
擔任職務:副教授
教育背景: 1989 年,中國武漢大學獲細胞生物學學士學位; 1996 年,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獲細胞與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 1997-2000 年,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免疫生物學博士後

工作經歷: 1989-1990 年,中國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細胞工程部助理研究員; 1990-1996 年,阿拉巴馬大學微生物專業研究生; 1997-2000 年,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免疫生物學專業博士後; 2000-2004 年,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免疫系助理教授; 2004 年至今, 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腫瘤中心免疫系副教授(終身職位); 2004 年至今,德克薩斯大學生物科學研究生院成員。

科研成果:發現了調節 T 細胞活化和功能的多個新 B7 家族成員,並定義了每個成員的特徵。

 
文字方塊:  嚴俊副 教授
工作地點:路易士威利大學微生物與免疫系詹姆斯格拉漢布朗腫瘤中心
擔任職務: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1985 年,江蘇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學士學位; 1991 年,南京醫科大學獲免疫學碩士學位; 1997 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獲免疫學博士學位; 1997-1999 年,美國路易士威利大學醫學院進行免疫學博士後研究; 1999-2001 年,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免疫學博士後

工作背景: 1985-1988 年,江蘇大學醫學院微生物與免疫系講師; 1991-1994 年,江蘇大學醫學院免疫系助理教授; 1997-1999 年,美國路易士威利大學醫學院病理系實驗免疫與免疫病理學博士後; 1999-2001 年,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風濕與免疫專業博士後; 2001-2002 年,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風濕與免疫專業副研究科學家; 2003 年至今,路易士威利大學微生物與免疫系詹姆斯格拉漢布朗腫瘤中心助理教授; 1999 年至今,美國免疫學家協會成員; 1998 年至今,臨床免疫協會; 2003 年至今,美國風濕學院研究成員; 2004 年至今,美國腫瘤研究協會成員。

科研成果:專利: B 細胞介導的腫瘤疫苗,專利號: US60/640 , 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