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特刊來稿 :
海外留學人員開放實驗室
武漢大學醫學院
耶魯大學醫學院免疫系是美國免疫學研究水準最高的學術機構,有四名美國科學院院士,具有免疫學研究主要前沿技術——轉基因和基因敲除技術。
武漢大學醫學院與耶魯大學醫學院免疫系之間,由於校友們長期的聯繫與交流,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因此,醫學院在 2004 年決定抓住機遇,與耶魯大學醫學院逐步深化聯繫與合作,最終實現建立“武漢大學 - 耶魯大學免疫研究中心”的目標。為此,醫學院的楊炯副院長和“湖北省過敏及免疫相關疾病重點實驗室”主 任譚錦泉 教授分別訪問了耶魯大學,進行了友好的交流;武漢大學劉經南校長訪問耶魯時也表示將積極促成這一計畫,支持搭建武大-耶魯合作的橋樑。
2005 年 10 月,耶魯大學免疫系的兩名教授來該院參加免疫學國際學術交流會時,對“湖北省過敏及免疫相關疾病重點實驗室”進行了實地考察與訪問,認為彼此之間已經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
海外留學人員開放實驗室的建立,將是武大與耶魯大學合作進入實質性階段的第一步。實驗室由耶魯大學醫學院的 尹芝南 博士(我校校友)負責,組織海外免疫學及相關領域的優秀青年科學家共 8 位,來該實驗室開展科研工作 和指導 博士生工作。他們安排輪流回國,以保證全年有人堅守在該開放實驗室工作,且國內亦有各自合作的學術帶頭人,以保證研究工作的協調。
申請建立該實驗室,旨在加強國際交流,引進當前醫學研究領域中的前沿理論和技術,進行博士生國際聯合培養。作為武漢大學醫學部主要的實驗研究平臺,凝聚海內外高水準科研創新團隊,建立國際領先的實驗醫學研究平臺,建立轉基因和基因敲除技術平臺;依託該平臺配合國家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培育國家重大項目和重點專案。力爭 2006-2010 年內,在腫瘤免疫及自身免疫疾病的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高品質論文;能承擔國家重大、重點專案;成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產生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培育院士。
目前,該實驗室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實力雄厚、團結合作、相對穩定的學術隊伍,一批在國內外獲得博士學位的中、青年教學和醫療骨幹活躍在科學研究的第一線。該實驗室的學科帶頭人團隊共 23 人,博士生導師 21 人,年齡大部分在 40 歲 -50 歲之間,均有留學經歷 ( 其中 13 人從國外獲得博士學位 ) 。共發表 SCI 源論文 280 餘篇,平均影響因數 3.2 。 38 名固定人員中有教授 23 人,副教授及講師 3 人,實驗技術人員 12 人 ( 其中 6 名高級實驗師 ) ,兼職管理人員 3 人。實驗室流動人員 21 人。目前 畢業 博士生論文水準( SCI 源)的影響因數 0.8-8.3 ,平均 1.8 。該實驗室主 任譚錦泉 教授于 2006 年受聘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是本實驗室在學術隊伍建設方面取得的又一成就。
同時,實驗室注重人才交流和科研合作,與丹麥國家過敏研究中心、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血管生物學研究中心、法國南錫大學心血管研究所等學術機構建立了正式的合作關係,共同進行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疾病等的合作研究和人才培養。
海外留學人員開放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內容 :海外留學人員開放實驗室由 7 名在美國大學任職的免疫學及腫瘤方面的專家共同負責。選擇以腫瘤免疫及癌變的細胞分子機制為主要研究方向,也涵蓋了系統性紅斑狼瘡和 II 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研究以及免疫系統 T 細胞、 B 細胞信號轉導的途徑與腫瘤免疫的相互關係的研究。所有這些方向聚焦於腫瘤的免疫學、細胞學、分子生物學等基礎研究。
總之,建立海外留學人員開放實驗室,其宗旨是搭建一個國際學術交流的平臺,憑藉該平臺同樣也為正在國外知名實驗室工作的神經科學工作者、蛋白組學研究者等提供與我校進行交流的視窗和回國創業的園地,這對武漢大學建設科研型大學而言無疑是重要舉措之一。基於上述情況,並結合本實驗室現有海外留學人員的具體研究方向,目前暫擬成立四個課題組,分別涉及四個研究方向。每個課題組由兩名專家專職負責課題設計,指導實驗室研究方向,進行文字總結。
|